童年之分水

如果说静林寺给了我骨,那么分水就是给了我血肉。我的性格、三观、学识都是在这里养成的,它不是我的家乡,却实实在在的融入了我的生命,成为了我骨血的一部分。

我第一次来到分水,是在我6岁那年,那时我已经在后奖读过学前班了,第一件事情就是上小学。我家穷,又算是外地来打工的,需要借读,只能去西关小学,实验小学不收, 那时的实验刚刚建校,房子、基建、教学设施都是新的,我姐就没凑到“好时候”,我爸想着儿子读书如果有机会还是去实验小学好一点,我要是入学算是第一届可以读完第一个6年的学生。 那时我爸就去想办法去见教学主任,送他一个金华火腿,给了点钱,求了一下,我算是入学了。

那时的爸爸妈妈都好年轻啊,都有劲,我爸就踩三轮拉人,一个人一趟3块钱,从2004年开始就一直干,我妈妈就在制笔厂做工,制笔产业是分水经济的支柱产业,吸引了好多外来的打工人, 那时有好多好多的大小厂,各种作坊,各种产业工人,我妈妈就在里面组装圆珠笔。

刚开始我不知道啥是读书,为啥要读书,还以为去一下就好了,但是随着时间推移,我发现自己每天都要按时按点去上学,中间又见到无数的小朋友告别、哭泣,终于有一天我也开始哭, 为啥我要每天来这里,我要离开爸爸妈妈,一待一整天?后面渐渐的,我就习以为常了,我认识了很多小朋友,大家一起玩的很开,我有伴了,也就不闹了。 那时的实验小学,还没有开始加装围墙护栏,谁都可以进去,我妈妈每天就送我到后门的围墙边上,让我自己走到教学楼,右上攥着1块钱硬币,5毛用来买学校的早餐,我爱吃粉丝汤,不爱喝粥, 5毛的零花钱。